|
歷史沿革
六十年代末,為了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一大批技術專家和熱血青年,放棄了優裕的生活條件,在秦嶺南麓的山谷之間,拉開了我國核工業建設發展的序幕,開始描繪一幅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四十載春夏秋冬,人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建設起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商業鈾濃縮工廠,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 美麗的“中核之光”,是無數人用火紅的青春、無私的奉獻燃燒鑄就而成,這其中就凝聚著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建廠之初,為了解決全廠干部職工子弟的教育問題,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穩定職工隊伍,廠里就從有限的資金中,擠出經費,興辦學校。從此,許多高等師范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和全國各地教學經驗豐富、成績突出的教職員工,懷著獻身核事業的崇高理想,來到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四0五廠,開始了艱辛的辦學之路。教職工們克服重重困難,從干打壘、木板房起步,艱苦創業,銳意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艱苦創業 四0五學校地處洋縣豐都山南麓、溢水河畔,1970年10月附設初中班的國營四0五廠子弟學校招生開學,1973年4月5日正式任命魏一鐸為子弟學校校長。建校初期,學校只有小學和初中,教職工20多人,教學設備幾乎一無所有,再加上十年動亂,教育事業遭受嚴重破壞,教職工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車間、處室抽出來的科技人員,思想混亂,隊伍極不穩定,更談不上教學質量的提高。1973年開始設立高中,1975年2月廠教育辦公室成立,中小學分別建制,中學于1976年遷入新校址(即現在的中學)從此中學教育才步入正軌發展階段。 穩步發展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在上級教育部門和廠領導關懷和重視下,學校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努力端正教學思想,不斷提高管理水平。1979年8月13日教育辦公室成為廠正式機構,改名教育處,1984年4月經部批準的機構設置,將廠所有學校統歸教育處領導。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一支團結戰斗的教職工隊伍,從而促進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學校成為陜西省國防科工辦系統重點中學和漢中地區企辦系統重點中學。 四十年來,學校隨著企業的發展,經歷了艱難創業、迅猛發展、騰飛輝煌的不平凡歷程,由當時的校舍簡陋、教學設施不配套、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低下的落后狀況,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的校舍配套、設施齊全、隊伍穩定、質量上乘的現代化教育基地。幽雅的學習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嚴謹的教學風格,使一批批莘莘學子從這里走向高一級的學府,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為企業和地方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00年以來,學校榮獲省、市、縣各種榮譽表彰87項,成為盛開在陜南教育園地上的一朵奇葩。 世紀新篇
2000年,廠中學、小學重新合并為四0五學校,學校下設三個部,即小學部、初中部和高中部。2005年,中央啟動第二批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2006年9月5日,中核陜西鈾濃縮公司與漢中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學校移交協議,11月1日市教育局會同財政、人事、勞動等各部門辦理了學校的移交手續,學校更名為漢中市四0五學校,從而成為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學,F有學生1300多人,33個教學班;教職工93人,其中高級教師24人,一級教師26人。學校占地88畝,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擁有四棟教學樓、一棟六層理化生綜合實驗大樓和一棟學生公寓樓。實驗室配置達到一類標準,可做部頒標準規定所有實驗,教師的演示實驗與學生的分組實驗達到100%。建有7個先進的多媒體網絡教室和多媒體閉路雙向教學系統、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以及室內體育室等。教室窗明幾凈,冬暖夏涼。閱覽室藏書豐富,借閱方便,F有藏書近5萬冊,當年的報刊雜志上百種,定時向廣大師生開放,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多年來學校以“自強不息,勤奮創新”為校訓,始終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教學為主、全面發展、整體提高”的辦學思路,牢固樹立“科研興教,質量立校”的辦學思想,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學理念,確立了“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的教育思想,課內外、校內外教育相結合,對學生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發展特長,培養專長,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企業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恢復高考以來,學校共為各級各類高等院校輸送1115名合格新生,解除了職工的后顧之憂,為企業的穩定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從而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企辦學校,邁上騰飛輝煌的成功之路。 在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2000年以來,共有942人次在國家級和省市縣級各類競賽中獲獎,培養了一大批尖子生。 2001年高考,78名考生71人上線,文史類兩名同學進入洋縣前三名,全縣700分以上10人,我校占4名。 2002年高考,70名考生全部上?瓶刂凭,上線率為100%;本科錄取43人,錄取率達到60%,超過陜西省本科錄取率30多個百分點。張云同學以633分的優異成績奪得漢中市文科狀元,名列陜西省第八名,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 2003年高考,73名考生全部上?凭,本科上線38人,上線率達52%,超過陜西省25個百分點,王東寧同學以640分優異成績奪得洋縣理科第一名和漢中市第二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2004年高考,82名考生,本科上線74人,上線率達到90.2%;二本上線42人,上線率達到51.2%,超過全省錄取率30個百分點;其中,文科古菁同學以661分的總成績奪得漢中市文科第二名、洋縣第一名,理科蔡竹稚同學以666分的總成績奪得洋縣第一名,從而奪得了洋縣文理雙狀元。 2005年高考,106名考生,77人上本科線,本科上線率70.6%,文科張愷同學獲漢中市文科第三名。 2006年高考,130名考生,102人上本科線,本科上線率達78.5%。 2007年高考,148名考生,114人上本科線,本科上線率77%。 2008年高考,112名考生,84人上本科線,上線率75%,文科鄭迪同學榮獲洋縣第一名。 2009年高考,149名考生,重點本科上線17人,二本以上上線39人,本科上線65人,?粕暇132人,王宇寧同學以621分奪得洋縣文史類第一名、漢中市第二名。在參加考試的62名廠子弟中,重點本科上線12人,600分以上5人,二本上線27人,本科上線38人,?粕暇59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2010年高考,147名考生,101人上本科線,上線率68.7%,二本以上上線36人,?粕暇135人,上線率91.8%。 2011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創造了新的輝煌。自主招生保送上海交大 1人,為陜南地區唯一的一名;重點本科上線17人,二批本科上線45人,本科上線132人,本科上線率達81%,超過全省上線率48個百分點。其中640分以上2人,600分以上5人。 由于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縣級以上表彰獎勵達一百余項。 2000年3月,學校被陜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陜西省教育委員會授予“陜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2000年9月,被漢中市教育委員會授予“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 2001--2011年,連續多年被洋縣人民政府、洋縣教育局授予“高考質量優勝學校” 和“初中教學質量優勝學校”; 2003年--2005年,連續三年被陜西省國防科工委教委授予“陜西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優秀學校”; 2003年11月,被全國教育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國家級教育資源庫建設實驗學校”; 2004年--2011年,連續七年被漢中市教育局授予“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先進單位”; 2005年9月,被漢中市教育局授予“漢中市重點高中”; 2005年9月,被陜西省國防科工委教委授予“陜西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 2006年---2011年,連續五年被漢中市教育局授予“普通高中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單位”; 2007年5月,被漢中市教育局 、人事局授予“漢中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2007年12月,被漢中市教育局、漢中市人民政府督導室授予“漢中市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學校”; 2007---2011年,連續五年被漢中市教育局授予“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7年,被漢中市教育局授予“文明校園”; 2008年12月,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授予“十一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實驗學校; 2009年4月,被漢中市綜治辦、漢中市公安局、漢中市教育局授予 “2008年度平安校園”; 2009年5月,被漢中市教育局、漢中市人民政府督導室授予“2008年度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 2009年8月,被漢中市人事局、教育局授予“2009年度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10年11月,被陜西應急辦授予“陜西省基層應急管理示范點”; 2010年12月,被陜西省教育廳授予“陜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校”; 2011年3月,被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授予陜西省教育系統2010年度“文明校園”; 2011年9月,被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授予“陜西省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1年9月,被陜西省教育廳 、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陜西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2012年2月,被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度省級文明校園”。 四十年薪火相傳,學校從中核四〇五廠子弟學校到今天的漢中市四〇五學校,雖歷經分建、合校及歸屬更迭,但學校始終秉承“德育為本,面向全體,分層輔導,個性突出”的辦學理念,將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負重奮進,追求一流,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和辦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弘揚優良傳統,在“自強不息、勤奮創新”校訓的指引下,加速發展,科學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創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的教育基地而努力奮斗! (瞿 濤)
|